为了守护文明之火,我们也要照亮远方前行的路

日期:2025-10-21 浏览:

光明日报记者 刘曦 陆健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10月18日至20日,第三届“良渚论坛”在杭州举行。闪烁着“五千年文明之光”的良渚,诚邀四海宾朋,世界文明对话重新进入“良渚时代”。 文明之光照亮过去,汲取现在。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负责人、博物馆馆长、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等300余名中外嘉宾齐聚一堂,围绕“文明之光:人类的文化遗产与文化多样性”主题进行交流研讨,深化文明对话。 论坛以“每个人欣赏自己的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的交流,弘扬“共享美丽共享世界之美,共创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景。 “良渚是一个见证中华文明演变的地方,这里有早期的水利系统、稻作文明和玉石文化,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区域办事处主任兼代表夏泽涵在会上表示。 “最新的考古发现显示,翻山遗址外有一个长方形的墙状结构,形成一个封闭的庭院,初步推测它可能是一个‘墓地’。”碳14测年表明距今大约有5000年,na表明当时已经形成了早期的埋葬系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部主任王宁远在分论坛上分享了最新的考古成果。 “它提供为深入探讨良渚社会的城市功能布局、社会结构与等级、群体组织关系、贵族丧葬仪式等提供基础依据。 “‘良渚论坛’不仅是一个历史记忆之地,也是未来如何激发文化传承的生动证明。”夏泽涵在主论坛致辞中表示,《世界文化政策大会成果文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包容性最新发布的《全球文化政策报告——文化:缺失的可持续性》都强调,文化融入气候行动、教育、社会包容以及经济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等各个领域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是建设和平、可持续社会的基础。 “中华大地上展示着76.7万条不可动摇的文化纽带,国家收藏馆收藏了1.08亿件/套国有代表。国家、省、市、县各级。过去,也深刻影响着现在和未来。”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泉详细讲述了文物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中华文明、古埃及文明、玛雅文明、地中海文明……在文明交流互鉴的发展中,“良渚论坛”搭建了文化交流的平台。这个平台不仅让很多人看到了良渚文明的文化价值,也吸引了不同国家的考古学家聚集在一起,分享古代文明成果,展示不同文明之美,促进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不同的研究。文化让我们超越主观感受,获得更全面、客观的认识。在比较时在不同的文化中,我们必须避免只注重数据的“定性比较”和“定量比较”。 “实践创新:城市遗址考古、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协调发展”分论坛,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布里斯托大学和意大利罗马第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导师Francesca Forminante分享了他在避免日常研究的文明和文化中互学互鉴的观点。 考古发掘探索古代文明,是人类对历史深处智慧的不懈追求,为当下提供了解释。俄罗斯民族博物馆展览专家叶连娜·奥萨德查娅参观完良渚考古遗址后颇为感慨,她在分论坛分享了自己的感受:“良渚的每一个考古发现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型网站的行动也值得思考。良渚遗址非常漂亮,希望能介绍一下俄罗斯考古遗址洛夫阿的模型。 ” “春江流水平,明月随流升……”《春江月夜》不仅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唐诗,也是一首蜚声海内外的经典音乐。在“良渚之光”中美交响乐团专场音乐会中,浙江交响乐团与费城交响乐团联袂演出。音乐和旋律跨越语言和时间流动。 歌曲结束时,希腊舞者阿耳忒弥斯·伊格纳修斯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加入“诗、舞、乐、画”的世界,通过与20多位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的表演和对话,探索多元文化的发展。 “从古典想象中寻找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一直是我的愿望。伊利化永良渚让我对“舞蹈的起源”有了新的认识。舞蹈通过身体表达思想,音乐通过音符传达情感。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1日第03页)

0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