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与中国古代礼乐文明

日期:2025-11-10 浏览:

作者:张光宝(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从比较文明的角度来看,中华文明有着深厚的精神传统,保存着人类自石器时代以来的集体记忆,是一个原始的、独创的文明体系。从相对文明的角度来看,当今世界,中华文明是少数能够与西方文明交流的文明之一。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分析中印文明时说:“中国和印度与西方平起平坐,不仅因为它们幸存下来,而且因为它们实现了突破。”从思想上看,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特征是世界观、物质观、生命观的整体性、连续性、连通性和有机性。 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礼教、礼教、乐教。三者构成三位一体的政治和宗教体系。音乐教育的理念源于《礼记·经解》:“柔信,以‘诗’教;浩瀚远方,以‘书’教;广博、宜良,以‘乐’教;清静、微妙,以‘礼’教;崇敬、烈烈,亦以‘礼’教;《春秋》教。音乐教育具有很强的道德教化功能,在文明礼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文明与音乐 礼乐文明通过基于宗法杜戈关系的礼乐制度,实现社会财富的集中,形成社会分层,进而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制度。中国古代礼乐文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育:诗歌、行为和音乐教育。其中,行为是实用的表演系统,由表演空间、礼器、礼品、行为(转身、鞠躬、转身、进退等)组成。各种仪式实践以象征形式表达一定的价值观、社会等级和道德秩序。 古代仪式和文明音乐的象征或隐喻表达不仅通过言语和讨论来表达,还通过与诗歌、仪式和音乐高度结合的仪式表演来传达象征意义。换句话说,古代仪式和文明音乐中的各种行为并不一定是枯燥、程式化的形式,而是一个随着仪式的进行而不断产生意义的动态过程。对于行为中蕴含的丰富意义世界,孔子曾在《论语·阳火》中用一句话来概括:“云礼何如,玉何如?”和丝绸?云与音乐、钟与鼓呢?”英国学者特纳在《戏剧、场景与隐喻》一书中说:“显然,人也需要重复的动作、视觉和听觉。带动刺激,与各种庆典活动中可以发出的言辞、颂歌的激起相结合,从而产生感召力、升华活动和情感反应。”由此可见,音乐仪式作为一种文本,是立体的、动态的,它不仅有表达的功能,而且能激发和创伤情感,产生强烈的感召力。由此我们可以理解行为、诗歌、音乐教育的社会价值在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作为文明礼乐的经典载体,儒家六经所呈现的生活世界主要由各种礼乐构成。诗、礼、乐相结合,以礼表达欲望,以诗抒情。表达愿望,情感和概念以象征和隐喻的方式表达。它是一种高度发展、高雅、淳厚、精炼的仪式文明音乐。在礼乐文明的诗、行、乐三要素中,按照现代儒家刘师培的观点,音乐教育是礼乐文明的基础。他在《古代政治本论》一文中说:“知古人六艺中,以乐为重。乐。亦详。音乐先于诗出现。古时,“虽有歌之形,无言发之。”有乐而无诗。近代行为学者沈文灼在《宗周礼乐文明述》中也指出:“音乐的表现,是以‘诗’作为”。运动,诗与乐的结合成为各种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曰:“诗表达欲望,歌歌永恒,音声永恒,韵律和谐。八音不合,无争台,神人和谐。”音乐是德育之本,诗以音乐统一。诗歌用于帮助音乐教育。唐代孔颖达认为,音乐教育以人的行为为基础,起源于诗歌教育之前。与诗歌教育、行为教育相比,音乐教育更具原创性。 古代礼教文明音乐最重要的特征是对古代神圣音乐的道德诠释和改造,并与诗歌、伦理紧密结合,从而形成了高雅而辉煌的音乐文明仪式和体系。 《周礼·大四月》记载:“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弦》、《大少》、《大夏》、《大寺》、《大舞》的教学者,配乐东汉郑玄注:“黄帝曰‘云门’‘大卷’,黄帝能令万物名扬,人们能共享财富。谓其德如云,人可有事业。“大贤”,“贤池”,尧也高兴。夏”,于乐也说,他的德行可以使中国伟大。”武王也很高兴。武王伐纣除伤,谓以武能达其德。 ”郑玄解释说,黄帝、尧、舜、夏、商、周的音乐起源于以乐示善的角度,反映了汉代以来政教士人的特点。 PeCosmology视角下的音乐教育:音乐与节奏 《礼乐书》曾通过音乐教育的重要主张:“音法通政”。通过声音的方式实现政治管理,展现了高度的独创性。政治思想。那么音乐教育是如何创立的,中国古代最独特的政治管理功能是一切的基础。 “要想理解音乐教育建立的逻辑,就必须回到中国古代的气宇宙论。只有在‘一气通天地’的气宇宙论的基础上,才能推理出音乐的政治、宗教功能。‘元气合宇宙万物’的理论体系模型,体现了中国人的高明。《春秋》用阴阳二气阐释了音乐的起源。”音乐的起源是遥远的,太一源于二器,二器生于阴阳,阴阳变化,一升一降,成章……一切音乐,天地合一,阴阳合一。是从风声来的,这是行为的主要根源。”曰:“五音,阴阳生,分十二韵,轮回六十。一切都是以斗志为基础,顺应事物的本质而行。天的作用是根据视觉,地的作用是根据声音,这是规律。阴阳和则山水正,气和则灰烬去。 “这意味着,通过测量日影来确定节气,通过声音来确定节气,本质上都是在测量斗气。露露所代表的声音,直接关系到斗气的节奏顺序。通过声音的节奏振动,可以调节宇宙元气的平衡,达到和谐中立的状态。” 在气化宇宙学的背景下,宇宙中的所有物质最终都是一场大宇宙之舞。 ”《礼乐书》云:“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阴阳相触,天地相触,雷鸣鼓动,风雨搅动,四时移动,日月炙热,百变繁盛。这样,天地之间就有欢乐、和谐。从这个角度来看,宇宙就像一部大交响曲。庄周的“天籁”理念与古代音乐教育有着深厚的思想联系。 《礼记·乐记》也解释了音乐教育的运作逻辑:“诗表达人的欲望,歌曲唱其声音,舞动其面容。三者从心而生,则快乐和能量随之而来。这是因为爱深而文明,能量强大而灵性。团结积聚在中间,而出现舞蹈。这是通过礼的表现来调节个人的心灵,以求得乐。”从而达到修养道德品质的目的。亦曰“正声动人,气与之相和;气与象相合,正乐令人舒心”。这里所说的以声调元气,是从宇宙论角度对音乐教育的论证。以《礼记》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典籍将音乐描述为“天地合一”,这是一种非常包容崇高、宏大广阔的希望,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八音八风:音乐教育创立的逻辑 音乐教育之所以能够建立,是因为在我们的祖先眼中,八音的乐器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空气,而萨亚夫既可以控制又可以控制八个方向。声音还可以使八风均衡地散开。哎呀。 《左传·殷公五年》曰:“妻舞以八音八风”。晋代杜预《春秋左传集》对八音的解释:“八音是金、石、帛、竹、葫芦、土、皮、木。八风,八方之风。以八音器播八方之风,舞手,舞足,制其,多提亚序。何谓八音器?郑玄注《周礼春观· 《师父》这样描述八音乐器:“金为钟,瓷为器。石头就是磬。地为巽。皮革是鼓和竖琴。丝绸就是竖琴。木头就是竖琴。每一件八音乐器,都与天地四方的一种风直接相关。这显然是基于相关的乐器和八种风格的新认识理性思维。 八方志,或八风,是与音乐教育密切相关的一个关键概念。风是什么? 《诗名·释天》曰:“风者泛,其气浩而兽也。”空气是气的一种。甲骨文表明,殷代就有四方风、四方神的概念。他们是神分为四气,四方风就是四气之气候。 《尚书·尧典》与四气对应四方诸神,也附有物候。可见,在我们祖先的眼中,他们的习俗在特定的时间会出现在世界的每个地方。显然,气化宇宙论中的“风”与我们今天对“风”的概念有很大的差距,而不仅仅是大气的流动。这里的八风在自然界中有着相应的物候,直接控制着世间万物盛衰的生命节律。 八个音和 eig风与八卦相关,从而形成一套相关网络,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相关思维。这种关系思维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家的主要思维。 《春秋左传要义》记载:“八风,四方有风者,信八卦之风:千印氏,风不周。勘音阁,其风宽而莫。根印高,哈尼杜松融。震竹,其气明亮清。如其气凉;兑音津,其气闭。三国魏昭” 《国语周语》注:“西曰兑,为金,此为浩峰。西北为干,为石,非周。北方称坎,即皮革,为广漠。东北称艮,即皋,为融气。明书.八方位是四维空间,八风八节。与四到四个站立部分的时间直接相关。 从这一点来说,在先民眼中,歌舞音乐主要不是为了娱乐或审美。首先,他们并不像今天的人们那样将音乐视为一种艺术形式,而主要是宣扬八方之气,使宇宙的阴阳达到平衡中和的状态,进而作用于人们的行为,达到平和温和的君子人格。因此,音乐主要是一种政治宗教工具,通过声音的手段实现政治控制,表现出一种非常高深的政治控制艺术。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0日第15页)

0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