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庞志浩(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名誉主任、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馆原馆长王玉生的新作《辉煌与辉煌——解码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基因》近日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是一本面向广大读者的科普读物,介绍了古代科技文化的特点和优势。 王玉生,中国科学院科学史博士。后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 2000年调任中国科技馆馆长。他始终关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上发表文章十二多篇。《科学时报》“余生回忆”栏目中的“逻辑发明创造”。他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新刻了许多印章来合作发表文章,非常有趣。 《辉煌灿烂——解码中国古代科技基因》一书由《中国古代科学家技术概述》、《古代科学探索与实践》、《古代技术发明与创造》、《古代工程设计与实现》四部分组成。本书通过丰富的史实和清晰的逻辑线索,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地阐释了古代慈科技术的起源、发展和变革,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科技的传承和变革。王玉生在书中阐述了以下观点——四大科学体系中国古代出现的农、医、星相、算术以及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发明,受到“天人合一”、“学物致知”、“治世致用”、“生态传统文化”理念的影响,具有哲学性、实用性、综合性、开放性。 如何理解这些特性呢?首先,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和科学文化以“天人合一”、“学物致知”为纲领。其中,必须指出的是,中国的“天”是指客观的自然规律,而不是宗教意义上的神。荀子曰:“天行有常。不饶尧,不灭桀。”老子说:“人从地,地从天,天从人,人从自然。”都是指自然法则。其次,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和科学文化的实用性,既满足国家政治需要,又满足人民群众日常工作生活需要。第三,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与科学文化的融合,是数理化的统一,天地的创造,科学与技术、科学与工程、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中国古代的格志学、博物学、物理、天文、历法、算术都很全面,不像西方的不同。最后,中国传统科技和科学文化的开放性还体现在中外科技内容和科学文化的交流中。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在中世纪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并对近代文艺复兴和科技革命产生了积极影响。 今天,我们讨论科学文化,必须吸收从古希腊罗马到现代欧美科学文化的积极因素,但不能割断历史,忘记中国伟大传统科学文化的积淀。因为我国现代科技发展取得的一些成就凝聚了当代中国人民的心血和汗水,也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传统智慧。比如屠呦呦对青蒿素的研究,我们借鉴了东晋葛洪《急方》中“青蒿一小,水二升浸,包汁饮一切”等记载。屠呦呦说:“中医是一座伟大的宝库,青蒿素就是从宝库中发现的……中西医各有各的的优势。又如科学家吴文俊对数学机制思维方法的研究,同样从传统科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吴文俊对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中国古代数学公式很感兴趣。他在《隋书·吕理志》中发现祖冲之的世界首领是3.1415926。刘徽《算术笔记九章》中的数值是通过将圆内接的正六边形的边数乘以计算其周长来估计圆的周长而得到的。刘徽称其为“切圆之术”——“切得细细的,反复切到切不完,就被纳入圆中,不会有任何损失。”吴文俊以数学家敏锐的眼光发现,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数学思维方法是以计算为基础,以数学为方法,理论与计算相结合的。上,并且是不言而喻的。它与以“几何要素”为代表的古希腊公理体系的逻辑证明目的不同,在数学史上又相辅相成。他说:“现代计算机的出现,需要与《九章》传统算法体系相一致的数学方法,《九章》中思想内容的影响力肯定会更加显着……”吴文俊的数学机械化成果荣获国际自动推理最高奖和国家最高奖及科技奖。 这两个例子充分说明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科技创新思想是非常优秀的,能够对当今的科学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 翻阅《辉煌与辉煌——解码中国古代科技基因》一书可知,在中华民族历时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创造了著名的科技成果。我们的祖先在农业、医学、星相、算术等方面形成了系统的知识体系,并做出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大量发明创造。在知识信息经济时代,中国传统的科技文化从古至今依然可以运用。它要求我们以史为鉴,在继承中变革,让古老的智慧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3日第11页)